close
靈肉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靈魂和肉體,摘錄於《雲笈七籤》卷一一四。 © 漢典. 【載入評論】 ...

maxresdefault.jpg

搜尋結果

網頁搜尋結果

... 《雲笈七籤》[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 卷二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 5. 卷三道教本始部 6. 卷四道教經法傳授部 7. 卷五經教相承部 8. ... 9. 卷七三洞經教部·本文 10.
 
2. 卷一 3. 卷二 4. 卷三 5. 卷四 6. 卷五 7. 卷六 8. 卷七 9. 卷八 10. 卷九 11. 卷十 12. ... 卷一百十一 113. 卷一百十二 114. 卷一百十三 115. 卷一百十四 116. 卷一百十五
此书按张君房自序,原为一百二十卷,《中兴书目》(《玉海》引)、衢本《郡斋读书志》、 ... 在现存《道藏》中的《云笈七签》中,除了继续承认老子的教主地位之外,可以看出“ ... 114.卷一百一十二纪传部·传十. 115.卷一百一十三上纪传部·传十一. 116.卷一百一 ...
2017年8月31日 - 摘要:本文對宋代道教類書《雲笈七籤》所載的隋唐時期的諸家氣法與辟穀、服 ... [61] 王明撰:《抱朴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5年3月,第114頁。
抱朴子
... 第63页[76]《抱朴子内篇校释·黄白》引《龟甲文》中华书局,1985年,第287页[77]《西升经》卷下《我命章第二十六》《道藏》第507页[78]《云笈七籤》卷一一四《墉城集仙录 ...
甄忠义 - 2016 - ‎Art

 

 

 

 

 

 

從《雲笈七籤》看氣法與其他傳統養生術的關係

作者:中國道教協會道教文化研究所 中國哲學專業博士 王彤江

摘要:本文對宋代道教類書《雲笈七籤》所載的隋唐時期的諸家氣法與辟穀、服食、咽津、導引以及房中術等其他各種傳統養生術的關係作了簡要探討,認為各種傳統養生術在隋唐五代以氣法為核心而逐漸走向融合。這一融合之所以成為可能,乃在於它們找到了共同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氣,氣法,養生

道教是非常注重養生理論與實踐的宗教。北宋初年張君房編修的道教類書《雲笈七籤》中保存了很多隋唐時期的氣法與養生的材料,其中大多收錄於《諸家氣法部》以及《雜修攝部》中。對於諸家氣法的理論基礎,筆者已經作出過總結。[1]本文將著重探討氣法與其它各種傳統養生術的關係。

 

 

一、辟穀與服氣

辟穀,也稱作卻谷、斷谷、絕谷、絕粒和休糧,是為了達到修煉的目的而不食五穀雜糧的一種道教方術。

對於辟穀的作用,諸家氣法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五穀雜糧可在腸中產生污穢之氣,並阻滯體內真氣的運行,故應通過辟穀而達到「腹中無滓穢,但有真精元氣。」[2]《茅山賢者服內氣訣》曰:「凡欲得道不死,腸中無屎(音滓),欲得長生,五臟精明。」[3]《姑婆服氣親行要訣問答法》也在多處談到類似的觀點:「腸中常令凈潔,其氣即易流行。」[4]「凡服氣,欲得速流通,無隔塞,會須百物不食。」[5]「凡服氣,欲得循環身中,百物不食,腸中滓穢既盡,氣即易行。」[6]認為通過不食穀物可以達到腸中潔凈,並進而使真氣運行通暢。

第二種說法認為:人體內有三蟲(或稱三屍),名青姑(上屍)、白姑(中屍)、血屍(下屍),令人貪婪、好味、好色,是人產生各種邪欲的根源,並使人形衰神亡。由於此三蟲專賴谷氣而生存,故可以通過辟穀來除之。《中山玉櫃服氣經》曰:「即食百穀,則邪魔生,三蟲聚,貫穿五臟,環鑿六腑,使丹田不華實,津液不流注,血脈不通行,精髓不凝住,胎魄不守宮,陰魄不閉戶。令人耽五味,長貪慾,衰形神,老皮發。若不卻粒絕味,禁嗜誡色,則屍蟲全而生,身神必死滅。若滅三蟲、弭屍鬼、安魂魄、養精髓、固形神、保天地者,非氣術而不可倚矣。」[7]除了介紹三蟲對人的危害以外,還提出了以服氣而致辟穀的原則。

此外,《尹真人服元氣術》還提出了常常為人們所忽略的第三種說法:「始生之後則飲食,飲食之後即腑臟實,腑臟實即諸髒相隔,諸髒相隔即丹田氣亡其本也。」[8]因此,只有通過辟穀才能使臟腑虛而不隔,也才能使丹田氣存其本。

諸家氣法所載的辟穀方法大體可分為服氣辟穀與服食辟穀兩大類。本節專門討論服氣辟穀,而服藥辟穀將留在「服食與服氣」一節中探討。

服氣辟穀,即通過服氣而達到辟穀的目的。道教徒認為:人可以通過服氣而獲得人體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可以以氣代谷,辟穀不食。故《中山玉櫃服氣經》曰「夫求仙道絕粒為宗,絕粒之門,服氣為本。」[9]諸家氣法對服氣辟穀的作用進行了描述:「黃帝曰:食谷者知而夭,食氣者神而壽,不食者不死。」[10]「歧伯高曰:食氣者,則靈而壽延,食谷者,多智而限命。」[11]「煉魂神,服元氣,千萬不死,身得升天;食五味,祝淫鬼,千萬皆死,形沒於地。」[12]無一例外地都把服氣辟穀作為得道長生的前提條件,而把食谷作為導致形衰早夭的原因。

服氣辟穀也有服外氣與服內氣之分。服六戊氣法是典型的服外氣辟穀:「此六戊法,亦是一家之義。以戊氣入於脾,為倉廩之本,故也。此真不飢,若通益諸體,則不逮餘法矣。」[13]戊屬土,脾臟亦屬土,在六戊日(戊辰、戊寅、戊子、戊戌、戊申、戊午)服氣,可以使所食之氣濡養「為倉廩之本」的脾臟,從而使人不會感覺到飢餓並實現辟穀不食。更多的隋唐五代諸家氣法派別則主張服內氣辟穀:「食氣,皆內氣也,咽之代食耳。」[14]「肚空即咽內氣,咽內氣常滿,自無饑渴。」[15]

對於辟穀與服氣的時間配合問題,諸家氣法也持有漸、頓的不同觀點。《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認為應等服氣至相當程度再自然辟穀:「凡欲休糧,但依前勤修,三年之後,正氣流通,髓實骨滿,百神守位,三屍遁逃。如此漸不欲聞五味之氣,常思不食,欲絕則絕,不為難也。」[16]《中嶽郄儉食氣法》認為應在服氣之初通過逐漸減少進食量而辟穀:「咽多而食日減一餐,十日後能不食也。後,氣常入不出,意氣常飽。」[17]《太清王老口傳法序》則主張在服氣之初即辟穀,而在服氣至相當程度後,便可以隨意進食:「凡初服氣,欲行,以氣推腹中糞令盡,且勿食,二十餘日彌佳。若入頭即食,理不得妙。」[18]「凡服氣成,欲得食,即縱食,食亦不障氣,縱飽食,咽氣,氣還作聲,直至臍下。一成已後,兼食行氣亦無妨。」[19]

以辟穀為目的的服氣,與普通的服氣有一些不同之處。《服氣雜法秘要口訣》曰:「如要服氣休糧,即不論咽鼓努多少,常令腹滿為度。」[20]《中山玉櫃服氣經》則論述更詳:「候氣滿口,食久畜取,弽腹咽下,自當分入食脈及五臟,內息以此為都契。」[21]「須收息縮氣弽腹咽下,以咽得為度,咽得飽以為期,亦無時限,此法與諸家咽氣不同。若不收息縮氣,取弽咽下,則不入大腹中,又不入食脈中。」[22]「但解用氣,食脈當時強滿,滿即自然飽足。」[23]服氣時,元氣要在口中蓄積溫養,然後再緩緩下咽。呼吸須控制得不深不淺,使所納之氣儘可能多地進入食脈中,食脈充盈則脾胃自然飽足。

辟穀與絕食、飢餓療法的最大區別在於能量是否「收支平衡」:絕食者、飢餓者對於能量都只支不收,因而身體和精神狀況會明顯地下降;而辟穀者則追求能量的補充,只不過這種補充是通過食谷以外的形式(服氣或服食)來實現的。服氣辟穀者是以氣代谷,「雖不食粗質有形之物,卻在食精微無形之氣」[24];而服藥辟穀則是以藥代谷。

 

 

二、服食與服氣

服食,又名服餌、服藥,指為了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而服用各種藥物。在隋唐五代,服食分別與服氣、辟穀和金丹等修煉方術結合在一起。服食常被諸家氣法作為輔助手段用於服氣、辟穀過程中,而所服藥物大都具有補氣養血的作用,服後可收解除飢餓、扶助正氣、延年益壽之效。故《元氣論》曰:「夫修無為入真道者,先須保道氣於體中,息元氣於藏內,然後輔之以藥物,助之以百行,則能內愈萬病,外安萬神,內氣歸元,外邪自卻。」[25]另外,隋唐外丹術中也蘊涵著豐富的服食思想,但不在本文的探討範圍之內。

對於服食在辟穀中的作用,諸家氣法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分歧。

《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力倡服氣辟穀說,而對服食辟穀說則提出了批判:「但覺腹空,即須咽氣,無問早晚,何論限約,久久自知節候,無煩其言,何用藥物!大抵服藥之人,多不能服氣,終日區區,但以藥物為務,身形不得精實,固為未得亦非上士用心也。」[26]如果在辟穀過程中過多依賴藥物,就會影響服氣的效果。

《服氣精義論》則主張在辟穀過程中服氣與服藥並舉:「夫五臟通榮衛之氣,六腑資水谷之味。今既服氣,則髒氣之有餘,又既絕谷,則腑味之不足。《素問》曰: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故須諸藥以代於谷,使氣味兼致臟腑而全也。」[27]認為五臟藏有榮衛之氣,六腑藏有水谷精微之氣。如果在服氣過程中長時間不食五穀,就會導致榮衛之氣過剩而水谷精微之氣不足。所以,須以服藥代替食谷從而使臟腑所藏之氣取得平衡。

《服氣精義論》還指出:如果辟穀之初只服氣而不服藥,就會造成「一旬之時,精氣弱微,顏色萎黃;二旬之時,動作瞑眩,肢節悵恨,大便苦難,小便黃赤,或時下痢,前剛後溏;三旬之時,身體消瘦,重難以行」[28]。因此,服藥在辟穀初期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服氣之始,亦不得頓絕其藥食,宜日日減藥,宜漸漸加氣,氣液流通,體藏安穩,乃可絕諸藥食,乃須兼膏餌消潤之藥助之。」[29]只有等到氣血暢通、臟腑功能穩定、服氣功深時才能停藥。不僅如此,在服氣辟穀的準備階段,服藥也可以起到祛陳疾、通臟腑的作用:「凡欲服氣者,皆宜先療身疹疾,使臟腑宣通,肢體安和,縱無舊疹,亦須服藥去疾飲,量體冷熱,服一兩劑寫湯,以通泄腸胃,去其積滯。吐瀉方在後。將息平復訖,乃清齋百日,敦潔操志,其間所食,漸去酸咸,減絕滋味,得服茯苓、蒸曝胡麻等藥,預斷谷為佳。」[30]

服藥及飲食控制也是服氣的重要輔助手段,其總的原則是:「所食須有次第,可食之物有益,不可食之物必有損,損宜永斷,益乃恆服。」[31]

諸家氣法所述能助氣的可食之物有生椒、酒、湯藥等。

《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曰:「每食先三五咽氣,而吃食令作主,兼吞三五粒生椒佳也。食畢,更吞三粒下走引氣。此物能消食,引氣向下,通三焦,利五臟,趁濁穢,消宿食,助正氣也。宜長久服之。」[32]認為生椒能引氣、消食、通利五臟、扶助正氣。但《姑婆服氣親行要訣問答法》則持不同觀點:「舊雲初服氣時,令服椒粥,今請勿服為上,其椒粥能動心起,面亦滓穢。」[33]認為生椒能擾亂心神,故服氣者不宜服之。

《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每空腹隨性飲一兩杯清酒,甚佳。冬溫夏冷,助正氣排遣諸邪,其功不細。戒在多,多則昏醉,醉則傷神損壽。」[34]認為酒能助正氣、遣諸邪,但不可多喝,只宜小酌。

《服氣雜法秘要口訣》則敘述了湯藥對於服氣的輔助作用:「又前言服氣吃諸湯藥等,為初學人氣於三丹田中不住,多有反出,或兩脅脹滿,以此藥散氣。或言初學人力微,服餌助道,或言益氣道也。且初學不可不知,久久總不用為妙。」[35]認為服用湯藥可以幫助初服氣者固攝三丹田之氣或散兩脅脹滿之氣。

諸家氣法所述的不可食之物有辛味食物、破氣食物、生冷食物、油膩黏膩食物、變質食物、難消化食物,具體來說有生果子、邪蒿、葫荽、芸台、韭薤、蔥、蒜、椿、豬肉、狗肉、魚肉等。《元氣論》提出:「修煉之人,切不得亂食。凡味即令元氣奔突,又不能清凈其心。」[36]認為不可食之物既能亂人氣,又能擾人心,故煉養者應慎戒之。另外,也不要吃得太飽,「飽則傷心,氣尤難行。」[37]

《服氣精義論》對五味所入之臟腑做了總結:「苦入心,辛入肺,酸入肝,甘入脾,咸入腎。」[38]認為五味中無論哪一味過重,都會對人體帶來不利的影響:「味過於酸,則肝氣以津,肺氣乃絕;味過於醎,則骨氣勞,短肌,氣折;味過於苦,則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衛;味過於甘,則脾氣濡,骨氣乃厚;味過於辛,則筋脈沮弛,精神乃央。」[39]因此,提出了「謹和五味,則骨正筋柔,氣血以流,湊理以密」[40]的飲食養生思想。

 

 

三、咽津與服氣

道教有「飢即吞氣,渴即咽津」[41]之說。咽津,指修煉者為達到養生之目的而吞咽口中唾液。此術常與叩齒、鼓漱相配合而作為服氣的輔助手段。道教徒把唾液作為修煉的至寶,並美其名曰「玉液」、「玉池」、「玉漿」、「醴泉」等,認為如能經常服咽,便可以灌溉臟腑、培植元氣。

《元氣論》認為人體內的六種液體(精、淚、唾、涕、汗、尿)同為元氣所生,並被分配到人體的不同部位,以發揮不同的作用:「玉醴金漿,乃是服煉口中津液也。一曰精;二曰淚;三曰唾;四曰涕;五曰汗;六曰溺。人之一身,有此六液,同一元氣,而分配五臟六腑、九竅四肢也。」[42]故應把津液與神、氣共同作為煉養對象:「玉池者,口中舌上所出之液,液與神氣一合,謂兩半合一也。」[43]

《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詳細介紹了咽津的方法:「乃以舌柱上齶,料口中外津液,候滿口則咽之,令下入胃,存胃神承之,如此三,止。」[44]即以舌在口中攪動,以刺激津液不斷產生,待唾液滿口後,用意念引咽至胃,如此反覆三次。《太清王老口傳法序》則介紹了以咽津配合服內氣的方法:「凡初服氣了,或氣衝上,從口欲出,即須咽液送令下,咽液勿咽入息,恐外氣入。」[45]初服內氣時,內氣容易上沖至口,可以通過咽津使內氣返回丹田。

對於咽津的作用,諸家氣法也各有論述。《服氣精義論》認為咽津可以「飲之長生,壽命益長。」[46]《元氣論》則論述更詳:「常能終日不唾,恆含而咽之,令人精氣常存,津液常留,面目有光。」[47]「溉藏潤身,通宣百脈,化養萬神,支節毛髮,堅固長春,此所謂內金漿也,可以養神明,補元氣矣。」[48]認為修煉者如能經常吞咽津液至腹中並加以煉養,就可以使津液轉化為人體的元氣,並滋養臟腑、宣通氣血,從而強健身體。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唾液中含有一種抗肌體組織老化的腮腺激素,經常咽之可以延年益壽。另外,唾液中還「含有溶菌酶、澱粉酶、分泌性抗體等成分,有助消化、殺菌、解毒、抵抗某些疾病的作用。」[49]

 

 

四、導引與服氣

導引,即「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的合稱,是肢體屈伸俯仰運動與服氣、存思、按摩、咽津相配合的一種養生療病術。「多數情況下,導引伴隨著吐故納新的呼吸法。」[50]按其不同的姿勢,可分為立式、坐式、臥式。關於導引術的起源,《呂氏春秋·古樂》載:「夕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為舞以宣導之。」[51]上古時為疏筋骨、祛濕滯而設計的舞蹈即導引術之雛形。至先秦時期,導引術便已經非常成熟。如《莊子·刻意》曰:「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52]其中,「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為服氣之術,而「熊經鳥伸」則是導引的動作。可以看出,當時的煉養者便常常兼習導引與服氣。

對於導引的作用,《服氣精義論》是這樣闡述的:「夫肢體關節,本資於動用,經脈榮衛,實理於宣通,今既閒居,乃無運役事,須導引以致和暢,戶樞不蠹,其義信然。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其性命也。」[53]認為導引可以通利關節,調和榮衛之氣,並以「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來說明生命在於運動的道理。《玄鑒導引法》則把導引的作用總結為四個方面:「一則以調營衛,二則以消谷水,三則排卻風邪,四則以長進血氣。」[54]

隋唐五代諸家氣法也非常重視導引術對於服氣的輔助作用。《嵩山李奉時服氣法》認為:在服氣之前,「先須導引,令四體舒緩,然後為之」[55]。《太威儀先生玄素真人要用氣訣》曰:「凡用氣法,先須左右導引,令骨節開通,筋柔體弱。」[56]認為通過行導引之術可以使氣血通暢、身體柔軟,有助於增強服氣的效果。《導引雜說》也說:「右導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與調氣相須,令血脈通,除百病。」[57]認為導引與服氣相配合,可以使血脈通暢,百病祛除。

《雲笈七籤·雜修攝部》所收的《太清導引養生經》,著錄於《通志·藝文略》,當出於唐代。其中的「蛤蟆行氣法」、「魚鱉行氣」、「雁行氣」、「龍行氣」等術都是導引與行氣的融合。導引術與氣法相配合,除被道教養生家用於養生以外,還經常被醫家用於治病,故《玄鑒導引法》曰:「導引秘經,千有餘條。或以逆卻未生之眾病,或以攻治已結之篤疾。」[58]

 

 

五、房中術與服氣

房中術,又稱黃赤之術、混氣之術、合氣之術、容成之術、采戰之術、御女術、陰丹、陰道,是有關性生活的方術的總稱。房中術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為當時神仙家的三派仙道之一。早期道教吸收了神仙家的房中養生思想並加以改造和充實,主張節慾寶精而反對禁慾和縱慾。《抱朴子內篇·微旨》曰:「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坐致疾患。若欲縱情恣欲,不能節宣,則伐年命。善其術者則能卻走馬(按即閉精不泄)以補腦,還陰丹以朱腸,采玉液於金池,引三五於華梁,令人老有美色,終其所秉之天年。」[59]至隋唐時期,房中術可以劃分為四大門類,即以養生為目的的寶精術、以交歡為目的的秘戲術、以治病為目的的醫療術和以優生為目的的種子術[60]。其中,房中寶精之術歷來為道教養生家所重,本節也只著重探討房中寶精之術對於隋唐五代諸家氣法的輔助作用。

《抱朴子內篇·至理》曰:「宜知房中之術,所以爾者,不知陰陽之術,屢為勞損,則行氣難得力也。」[61]說明早在兩晉時期,道教養生家即已經認識到行氣須與房中寶精之術相結合。本文在「諸家氣法的理論基礎」一章中已對精、氣、神三者的關係做過討論。諸家氣法中的重精派把精作為人體生命力的源泉,認為精滿則氣足,氣足則神盈;人如果能保持精滿、氣足、神盈的狀態,就可以達到身心和泰、長生久視的目標。因此,重精派對於寶精格外重視。《延陵君修養大略》曰:「精者,身之根;根者,氣之位。精全則氣全,精泄則氣泄,氣泄則神乘而去之,唯精與氣須全。」[62]《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亦曰:「夫長生久視,未有不由愛精保氣能致之。陰丹內御之道,世莫得知,雖務於氣,而不解絕情慾,亦未免殃矣。」[63]

服氣與房中寶精之術都把保養身中精氣作為自己的目標,所不同者在於:服氣更重開源(培養精氣)而房中寶精之術則更重節流(保持已有精氣不失)。因此,房中寶精之術提倡「交而不泄」或「數交而一泄」。故《元氣論》曰:「知術者,常能歲終不泄,所謂數交而不失出,便作獨臥之仙人也。」[64]《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房中補益》介紹了房中寶精的具體方法:「凡欲絕瀉者,當閉口張目,閉氣握固,兩手左右上下,縮鼻取氣,又縮下部及吸腹。」從中可以看出房中寶精之術對於行氣之法的運用。

房中家在保持已有精氣不失的基礎上,還力主「還精補腦」之說。《抱朴子內篇·釋滯》曰:「房中之法十餘家,或以補救傷損,或以攻治眾病,或以采陰益陽,或以增年延壽。其大要在於還精補腦之一事耳。」[65]說明早在兩晉時期,還精補腦術便已成為房中術的核心內容。「還精補腦」,即把精液煉化為氣態之精,並使之沿督脈上行而溯流補腦。《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曰:「非交合,則不能溯而上之。」[66]認為只有通過房中術與行氣之術相配合,才能達到還精補腦的目的。現代科學認為,人的衰老是從大腦開始的;中醫理論也認為,腦為髓之海,髓海空虛則百病叢生。因此,還精補腦之術與氣法相配合不失為道教徒為延緩衰老、強身健體所做的一種有益嘗試。

 

 

六、結語

隋唐是一個多元文化共融的社會,道教的各種傳統養生術也以氣法為核心而逐漸走向融合。隋唐多種養生方術之所以能夠走向融合,是基於它們有著共同的理論基礎。坂出祥伸先生把道教各種養生術分為「內法」和「外法」,並認為:「無論內法還是外法,作為道教修行都離不開『氣』。」[67]總之,「氣」是構成整個道教養生術理論基礎的核心概念。

關聯閱讀:


[1] 參見王彤江《〈雲笈七籤〉所載諸家氣法的理論基礎初探》,載《全國中醫學方法論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11月,廣州)。

[2] 《元氣論》,載《雲笈七籤》,第330頁。

[3] 載(宋)張君房攥輯,蔣力生校註:《雲笈七籤》,華夏出版社,1996年8月,第345頁。以下引文中的《雲笈七籤》版本均同此,不再一一註明。

[4] 載《雲笈七籤》,第379頁。

[5] 載《雲笈七籤》,第380頁。

[6] 載《雲笈七籤》,第380頁。

[7] 載《雲笈七籤》,第359頁。原文字句、標點有誤,據蔣力生等校注中華書局本(2003年12月)校訂。

[8] 載《雲笈七籤》,第346頁。

[9] 載《雲笈七籤》,第360頁。

[10] 《服氣精義論》,載《雲笈七籤》,第334頁。

[11] 《延陵君修養大略》,載《雲笈七籤》,第351頁。

[12] 《元氣論》,載《雲笈七籤》,第328頁。

[13] 《服氣精義論》,載《雲笈七籤》,第337頁。

[14] 《王說山人服氣新訣》,載《雲笈七籤》,第357頁。

[15] 《胎息精微論》,載《雲笈七籤》,第344頁。

[16] 載《雲笈七籤》,第365頁。

[17] 載《雲笈七籤》,第371頁。

[18] 載《雲笈七籤》,第376頁。

[19] 載《雲笈七籤》,第376頁。

[20] 載《雲笈七籤》,第372頁

[21] 載《雲笈七籤》,第361頁。

[22] 載《雲笈七籤》,第360頁。

[23] 載《雲笈七籤》,第361頁。

[24] 王松齡著:《中國氣功的史、理、法》,華夏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12頁。

[25] 載《雲笈七籤》,第329頁。

[26] 載《雲笈七籤》,第365頁。

[27] 載《雲笈七籤》,第338頁。

[28] 載《雲笈七籤》,第336頁。

[29] 載《雲笈七籤》,第335頁。

[30] 載《雲笈七籤》,第335頁。

[31] 《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載《雲笈七籤》,第365頁。

[32] 載《雲笈七籤》,第365頁。

[33] 載《雲笈七籤》,第380頁。

[34] 載《雲笈七籤》,第365頁。

[35] 載《雲笈七籤》,第378頁。

[36] 載《雲笈七籤》,第332頁。

[37] 《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載《雲笈七籤》,第365頁。

[38] 載《雲笈七籤》,第339頁。

[39] 載《雲笈七籤》,第339頁。

[40] 同上。

[41] 《元氣論》,載《雲笈七籤》,第330頁。

[42] 同上。

[43] 載《雲笈七籤》,第328頁。

[44] 載《雲笈七籤》,第362頁。

[45] 載《雲笈七籤》,第376頁。

[46] 載《雲笈七籤》,第334頁。

[47] 載《雲笈七籤》,第329頁。

[48] 同上。

[49] 吳受琚著:《道教的幾種修煉方法》,載《道教與傳統文化》,中華書局,1992年3月,第318頁。

[50] 坂出祥伸著:《長生術》,載《道教》(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第203頁。

[51] 《百子全書》第5冊,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52] 陳鼓應著:《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4月,第393頁。

[53] 載《雲笈七籤》,第337頁。

[54] 載《雲笈七籤》,第201頁。

[55] 載《雲笈七籤》,第358頁。

[56] 載《雲笈七籤》,第337頁。

[57] 載《雲笈七籤》,第194頁。

[58] 《雲笈七籤》,第201頁。

[59] 王明撰:《抱朴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5年3月,第129頁。

[60] 參考胡孚琛著:《道學通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月,第415頁。

[61] 王明撰:《抱朴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5年3月,第114頁。

[62] 載《雲笈七籤》,第350頁。

[63] 載《雲笈七籤》,第366頁。

[64] 載《雲笈七籤》,第329頁。

[65] 王明撰:《抱朴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5年3月,第150頁。

[66] 載《雲笈七籤》,第363頁。

[67] 坂出祥伸:《長生術》,載《道教》(第一卷),福井康順等監修,朱越利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196頁。

相關文章

道家養生術大觀:運動、飲食及精神保健

2016-11-28

中國道家養生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發展中積累了大量的養生方法,而大量的養生方法現在已經成為很流行的保健方法,現在主要介紹三種養生方法:運動、飲食、精神保健。養生方法與運動保健道教思想博大精深,其在發展中也積累了大量的養生方法,而大量的養生方法現在已經成為很流行的保健方法。

天師道的修煉和養生之二

2018-03-27

道教素重鍊氣之法,認為元氣為生氣之源,氣在則神隨生,得元氣則生,失元氣則死。《雲笈七籤》卷五十六《元氣論》中說:「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氣屬陽,陽為榮;血脈屬陰,陰為衛。

武當太極養生資深專家談養生有道,養生方法與運動保健

2017-03-03

道教思想博大精深,其在發展中也積累了大量的養生方法,而大量的養生方法現在已經成為很流行的保健方法。導引導引也寫作道引。導引就是通過四肢、身體運動,引導身體中的邪氣,將其排出體外。導引作為養生健身術,戰國時期已經比較普及,道教將其作為長生方術,或作為強筋健骨、去病除勞養生術。

道家功法大全集錦,你聽過幾個?

2017-12-17

第一編靜功類八識歸元法 九守功 九步內功 九次呼吸法 九鼎煉神法 三一服氣法 三素雲法 大周天行氣法 大周天蒂踵呼吸法 小周天 王子喬八神導引法 王說山人服氣法 天柱靜功 太無先生服氣法 太清存想法 五氣朝元法 中脈行功運氣法 止觀法 內養功 六字訣 六字法 六陽時法 火練形 丹

道教方術|服氣辟穀真的可以長生嗎?

2016-03-08

「服氣」,顧名思義就是服食天地元氣。「服氣辟穀」就是以服氣為基礎,服氣與辟穀相配合,通過服氣達到辟穀的目的。這是道教歷來講究的道法,道教書籍記載頗多。那麼修習道教服氣辟穀法應當注意什麼呢?

服氣辟穀真能長生嗎

2016-08-13

什麼是服氣服氣,顧名思義就是服食天地元氣。服氣辟穀修煉法是道教歷來講究的道法,從漢代起就有道士服氣辟穀的傳說,而且仿效者歷朝不乏其人。服氣的前提修習道教服氣辟穀法,首先要治療自身原有的疾病,使五臟氣血宣通,繼而稍服緩瀉劑,去掉腸胃內舊有的積滯,然後減食、節食,逐漸斷絕五穀。

老子的道家學說與道教崇信神仙的養生術

2017-09-20

西漢初期,統治階級很重視清靜無為的黃老哲學,即指託名黃帝,淵源於老子的新道家學派,這時的道家思想,已經將陰陽、儒、墨、法等各家思想批判地吸收進來。如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論六一要旨」云:「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

辟穀:幾十天可以不吃東西,是養生還是自殘?

2017-01-19

辟穀又稱「卻谷「、「斷谷」、「絕谷」、「休糧」、「絕粒」,即不食五穀雜糧。 道教從為,人食五穀雜糧,要在腸中積結成糞,產生穢氣,阻礙成仙的道路。《黃庭內景經》云:「百穀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反老得還嬰?

哪三類人應該多去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養生智慧

2018-07-25

中華傳統養生智慧之序​​在中華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養生文化作為貫串始終的一種特殊文化。廣義的養生包羅極其廣泛,如行氣,服食,導引,辟穀,房中,丹道,乃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儒家經典人生過程,以及道家天人合一,得道成仙的偉大實踐,凡此種種,也不過是養生之道的全體大用而已。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會辟穀?真的有神奇效果嗎?

2016-08-10

我的工作性質能夠接觸到很多企業的老闆,我性格比較隨和,所以也和一些老闆成為了不錯的朋友,其中有一個老闆是開商場的,我對他的印象就是吃喝玩樂,性格豪爽,朋友眾多。類似於我們印象中一般的大老闆的模樣。有一次我們一起聊天,他問我:你知道辟穀嗎?

中國道教流傳千年的十大養生奇功

2017-01-16

中國歷史上,儒釋道文化三足鼎立。儒家重視人倫,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立千古不朽的功勳;佛家傾心般若,主張在自覺的基礎上利他,自度的基礎上度他,普度眾生,同臻西方極樂世界;道家則崇尚自然,主張通過這種修煉,達到長生久視,羽化登仙。

道家 我命在我不在天

2018-08-09

原意是說人的生命長壽與否取決於自身,並非決定於天命。道教說「奪天地之造化,與天地同壽」。道教認為人生所走旅途中的老、病、死,完全是自己造成的,也是可以避免的。

辟穀是道家獨有的修行養生之法

2017-11-16

道教修行為何要斬三屍?(附斬三屍九蟲秘法)道教的三屍觀念與醫藥養生學道教認為「生可惜也,死可畏也」,歷來十分重視具有濟世活人之功效的醫術,作為道教問道修仙之重要途徑的斬三屍,其過程與內容也體現了與醫藥養生學千絲萬縷的聯繫。

道家辟穀服氣術周期各階段概要

2018-08-23

因為在辟穀過程中,斷食和恢復飲食的過程如果把握不好,身體很可能會出現各種不必要的問題。這裡,我們首先要了解幾個誤區:一是認為辟穀就是上來就逐漸斷絕飲食,只飲水,不吃東西。

胎息雜訣、秘要口訣|修養大略《新舊服氣經》(二)

2017-11-12

胎息雜訣一經云:但徐徐引氣出納,則元氣亦不出也。自然內外之氣不雜,此名胎息。然初甩功之人,閉固內氣訖,一亦鼻中微微通氣往來,使令不到咽喉,一而返氣即逆滿上沖,不可抑塞,如此即徐徐放令通暢,候氣調,即復閉之,切在徐徐鼻中出入,勿令至喉,極力抑忍。為之須臾,忽然自調暢,內外泰矣。

十年不吃飯也能活 中國神秘辟穀之術

2014-10-31

練過氣功的人一定會知道「辟穀食氣」的說法,「辟穀」是不吃東西,「食氣」是說練功,大意是練功的時候能達到一種自動停止吃喝的狀況。這本是過去道家當做修煉成仙的一種方法,而今是辟穀養生師運用能量來修養身心的形式,其功效也還存在著爭議。

arrow
arrow

    ゆいY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